台湾饮食作家陈静宜|饮食,不关乎好吃而已。

陈静宜小档案
•台南人,饮食采访经验约20年
•探索饮食文化的精髓与丰富
•善于撰写精致饮食和常民小吃
•出版作品有《台味:从番薯糜到红蟳米糕》、《啊,这味道:深入马来西亚市井巷弄,尝一口有情有味的华人小吃》及《喔!台味原来如此》
•曾获曾虚白新闻奖、消费者权益报导奖、联合报社长奖等

美食与饮食的区别在哪里?绝大部分人都会将之混为一谈。但是来自台湾并从事饮食采访20年、被誉为台菜天后的作家陈静宜,将食记写成有脉络可循且饶富趣味的文化研究书,为饮食寻根的步伐亦仍不停歇。趁着陈静宜老师(下称“陈老师”)来马举办分享会,《美味风采》有幸逮到了访问老师的机会。陈老师个子小小的,连说话声音也相当细微,是个默默耕耘的虔诚实践者。她对饮食充满了感情,还会与之对话,诉说心语,形同知己呢!

饮食界的“考古学家”

陈老师指出美食与饮食的区别,她认为很多人会把它们结合在一起,其实不然。“美食就像美人、帅哥、明星,由于他们很好看,很吸引大家的目光,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。而饮食就是人,人有高矮胖瘦老少,饮食受瞩目的程度在这个市场大概只有两成。”

她表示,饮食不一定关乎好不好吃,它涉及的是,它是怎么来的,它的历史、背景、地理因素、味道、特质,我们就不讲它好不好吃这么主观,而是较客观地去理解它。

“虽然我的工作路线很大部分涉及美食,但我会以饮食的角度去看它。”

在美食圈子的人,也许会讨论哪一家的炒粿条比较好吃,他们会比较在乎感官上的东西。

“而我可能会去了解为什么槟城会有炒粿条,它和潮州的关系是什么,那台湾是不是也有炒粿条?台湾、槟城和潮州的炒粿条有何不一样?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别?是跟天气、地理环境、历史、移民有关吗?”

陈老师如此苦苦求索、不屈不挠,若说她是饮食界的“考古学家”或“历史学家”,一点也不为过呢!

通过饮食了解自己

卖文为生似乎已是陈老师一辈子的事业。她曾在报社当美食记者,离开报社后,她还是继续撰写饮食报导。

“我对饮食兴趣是当记者时培养起来的,之前对食物没那么有敏感度,现在对这个路线充满了热情!”

饮食到底在陈老师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?她想了一下,说道:“我是想要了解我是谁。我们做很多事情看似理所当然,但背后有很多脉络或者潜意识的部分,是我们所不知道的。”

她说,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写祖辈的名字。“年纪越来越大之后,就会更想要知道自己是谁,当我知道父母从哪里来,同时知道当地的食物之后,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吃这些东西。那是有缘故的,不是无中生有的。”

图片提供 城视报


图片提供 城视报

与我国“知食份子”结缘

为了撰写《啊,这味道:深入马来西亚市井巷弄,尝一口有情有味的华人小吃》,陈老师漂洋过海到大马已十多次,相信这里已成为她另一个家了。

“我离开报社后,认识了大马的饮食作家林金城先生,他说我若要在饮食书写发展的话,就一定要来大马。那时我没到过大马,于是就决定来看看。”

到了我国,陈老师感到非常惊艳,非常震撼!“大马饮食方面的爆发力非常强!”

她第一次吃的大马食物是椰浆饭。

“我下飞机后,林先生就载我去八打灵再也一个嘛嘛档吃椰浆饭。震撼我的其实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那个场景,整条街都是那个嘛嘛档的摊位,我就看到里头可能有华人、马来人、外劳,非常难忘!”

在老店里听故事

翻一翻陈老师的书,摊档小吃居多,仿佛她就在一间间的老店品尝古早味,听着有情有爱的老故事。

“在大马,我第一个喜欢上的食物是潮州粿条汤,我也喜欢鸡丝河粉、肉骨茶哦!”

许多人理解食物都很表面,但陈老师就不同了。自从与虾面邂逅后,她就“坐立不安”了,非把虾面这个东西查个清楚明白不可。

“大马槟城的福建面(虾面),跟厦门的虾面和台湾的担仔面系出同源,都是以虾汤作为汤底,一样都是用黄面,我们称之为碱面,同样会在面里使用到虾只。”

它们的结构和组成都很相近,经过陈老师细细追寻得知,原来它们的原乡都在福建。

“台南有很多福建移民,槟城也是福建移民最多的州属。厦门和槟城都是一个岛,而台南靠海,所以这3个地方都有可以取到虾只的要素。”

陈老师将这些“蛛丝马迹”一一拼凑后,就找到了虾面可能的脉络。而这也是她追求的部分,虽然比较耗时,但也是追随“美食”的人无法延伸到的部分。

“其实这条路比较没有人要走啦,那么我就来走吧。”她笑道。


摄影 Anny 图片提供 陈静宜


摄影 Patsy 图片提供 陈静宜

啊!马来西亚的味道

大马在陈老师的印象中,不管是人或是饮食,甚至是文化,均能以“掺”(混合的意思)这个字来形容。无疑,大马就是一个多元种族、多元文化的国家,色彩极为丰富。

为了完成《啊!这味道》这本书,陈老师在我国造访了约150家餐室,写了其中的70家。

《啊!这味道》叙述了华人各种餐饮。“我关心的其实是华人以及华人跟我的连结,所以会聚焦在华人的食物上。还有,华人族群移动之后,各自对一些事情有了新的发现,比如槟城的虾面会加辣,台湾的则不会加辣,我觉得那个连结是令人感动的。”

暖心陪伴友人之“马大医院7日游”

陈老师受林金城之邀来马探索饮食,没想到世事难料,老天爷竟然丢下了一个大变数。“我们本来是要合写一本书,可是他却生病了,陷入昏迷中,我就把他的那一份也写了,咬紧牙关出了《啊!这味道》这本书,让更多人了解马来西亚的食物。”

林金城入住马来亚大学的附设医药中心,陈老师7天里都在医院里陪伴他。她笑言自己进行了一趟相信没有人试过的旅游—“马大医院7日游”。“我就与大家分享每一天在医院范围里吃的东西,同时也希望那几天可以为林先生做些什么。”

到汕头与沙茶约会

陈老师不仅是对食物怀抱热忱,她也享受于对一件事的追寻。对食物的追根究底,已经成了她的使命!

写第三本书的时候,陈老师还抱着一个未知数到汕头去找沙茶。

除了大马,陈老师也去了香港等有华人的地方。“我想知道与我有关连的东西,想知道海南鸡饭在海南岛到底是什么样子。我关心自己的籍贯,我去了解自己的身世。理解一件事,不是接触一次两次就可以,有时必须来回数次。”

在探索饮食的路上,她也对一些食物感到哀伤。“人力的短缺、科技的发达,不少食物的准备上,简化了许多复杂的步骤,以致我们吃到很多化学调味料。”


摄影 辜小龙 图片提供 陈静宜

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

从陈老师的书和脸书,不难看到拍得很有质感的食物照片。“那些照片是我自己拍的,欣赏美食的姿态也是一种乐趣。”

她还会与它们对话,在她的世界里,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。

“它们晶晶亮亮的,好美!食物有颜色,它会吸引你啊!那个感官是很直接的,它也有气味,很香的,还有油炸到哔哔叭叭的声音,你会觉得它是多么吸引人。有了感官刺激,就会有欲望,就像有情欲、性欲,而它是食欲。”

美食家蔡澜曾评论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,还希望它从世上消失。笔者于是想听听陈老师对火锅的评价。“火锅,是吃氛围,也是吃美味,两个都有,火锅也有其讲究,比如东北火锅、麻辣锅、涮涮锅,都有各自的追求。它们有很多差异化,包括它们的汤底。”陈老师如此爱食物,对食物充满感情,肯定不会将它们“放逐”到天际啦!

除了上述的蔡澜,还有许多美食家如梁文韬,尝遍各地美食,吃得多,也吃出了“规模”!反而陈老师却还是娇小玲珑。

她说自己吃出这样的身材,给大家太大的误解了。“这不是血管,是油管哦!”她捏一捏自己的手臂笑道。

“所以我在家时会吃得健康清爽一点,做菜时少油、少盐、少糖,会尽量吃多一点的蔬菜,平时也要注意三高。”

陈老师接下来想去印尼。“2014年,他们的薄饼(润饼)拿到了世界文化遗产,那边的华人饮食的转换也是很有趣的,我想去看看。”

撰文|以诺
部分图片提供|城视报、陈静宜

You May Also Like